查看原文
其他

镇邦路上,厦门消失的摊贩江湖

2017-12-14 艺术西区 艺术西区


1.

 

消失了近4个月的老郭,终于又重新回到那条熟悉的街道上。25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推着那辆小摊车,里头装满各种备好的食材佐料,在镇邦路的小角落,卖起他的油葱糖薄饼。

 

没人知道消失的这几个月,老郭究竟去了哪儿。很多老熟客以为他退休享福去了,而对老郭而言,这段相当奢侈的“休假”,自己心里没有一天是好受的。在街头上忙活惯了的他,面对突然闲下的大把时光,反倒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2.

 

25年前,新婚不久的老郭带着妻子淑华从泉州老家来厦门谋生,继承父亲的老行当干起了街头小贩的生计,至此在厦门岛上的老城区扎根,再没有离开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角小摊贩随处可见,尤其老城区更是热闹。那时候的夫妻俩还没有固定摊位,老郭和妻子一人挑着一个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中山路、思明西路、大同路、开元路、镇邦路,附近的每条大街小巷遍布着他们的足迹。

 

一两百斤的担子,一天两趟,夏天卖豆花,冬天卖油葱糖薄饼,从未间断。二十多年前,一碗豆花不过5毛钱,一份加足料的油葱糖薄饼也才一两块钱,老郭和妻子就这样靠着一碗又一碗的豆花和油葱糖薄饼养活了两个孩子,也勉力照应留在家乡的父母。

 


十多年的挑担生涯,耗尽了夫妻俩的气力。早期的油葱糖薄饼担子尚不足老郭的腰高,每次制作油葱饼,他都要弯下腰来包。长此以往,老郭不仅被担压弯了背,还得了腰间盘突出。他不得不托人造一辆小推车,同时决定和妻子找个小角落固定下来,告别走街串巷的日子。

 

考虑再三,老郭选了一处小巷口,固定卖油葱糖薄饼和北仔饼,身后就是一条方便“逃生”的深巷,而妻子则在离他不远的街头遥首相望,卖着她的豆花。

 

油葱糖薄饼属于地道的厦门古早味小吃,以油葱糖、腌萝卜丝、香菜、花生糖末、肉松、甜辣酱为馅料,用薄饼皮包裹而成。一口咬开,酸甜咸辣脆,特别开胃。它常常作为街头零嘴,深受厦门人的欢迎,附近学校的学生和街坊邻居也常来光顾。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天能卖上一两百张饼皮,一个接一个地包,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几年前,厦门晚报的记者偶然路过,发现老郭摊前大排长龙。几天后,有人告诉老郭“你红啦,都上报纸了”。老郭买来报纸,才知道自己的摊位被那位记者写进厦门美食推荐的栏目里。

 

一夜之间,老郭的油葱饼成了“厦门特色”,在网上就都能轻易搜到他的所在地。除了一些熟客,也开始有不少老厦门人和游客特地来尝鲜。

 

老郭不懂什么叫做“网红”,也不明白什么叫做网络宣传,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那张报纸贴在自己的摊位上,好让顾客知道他做的油葱饼确实好。

 

这让他的生意好了不少,但就生活而言,其实没有太大变化。

 



3.

 

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几十年,老郭和淑华成了最熟悉这里的异乡人。

 

淑华还记得,早些年厦门并不像现在这样,遍布各种饮料奶茶店,豆花就是厦门人最爱的点心。

 

体型娇小偏瘦的淑华不过八十多斤重,却要挑起和自己体重相当的豆花担子。每当她挑着担子吆喝着走过骑楼,就连住在楼上的人都会迫不及待从窗户伸出头叫住她,然后蹬蹬蹬冲下楼来,拿着自家的碗买上一份热乎乎的豆花。

 

几乎全年无休的叫卖,让淑华对每一条小巷了如指掌,就连老厦门人都未必知道的无名小路都难不倒她。“有时候下雨急着找地方躲雨,钻进各个不知名的巷子里,无意中就会发现很多相通的近路。”

 

在厦门呆了大半辈子,淑华曾穿过无数巷弄,也借此游遍厦门的别处风景,这是她为数不多见识这座城市的机会。

 


不知不觉,她的豆花摊成了方圆百里街坊邻居们公认的好豆花。在附近小学读书的孩子们,一放学就会拉着妈妈往豆花摊去。淑华看到孩子们爱吃糖,嘴里叨着吃糖不好会被妈妈骂,手却忍不住偷偷往豆花里多加上一勺。直到十几年后,还有孩子特地回来找她,聊起自己童年的这件小趣事。

 

“别人叫我的时候,我基本都认不出他们了,当年抱在我腿上的孩子,一个个长得比我还高。”

 

对于这条街上的商家和街坊来说,老郭夫妻俩仿佛是“住”在这里的邻居,彼此熟络得像是认识了几十年的老友,偶尔一天见他们没出摊,还觉得不习惯。

 


 

4.

 

二十多年来,老郭和妻子就这样,一个在镇邦路的这头,一个在镇邦路的那头,守着两个摊子、一条街。只要对方站在那里,心里就像是有了依靠。

 

通常,淑华会在中午卖完豆花后先回家煮饭,吃过饭后再挑着一担新的豆花出来换老郭回家吃饭。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俩其实是夫妻,偶尔遇到他俩一起挑着担子推着车回家,那画面甜得就像一对新婚夫妇。

 

朴实的夫妻俩,一心想着能在退休前多赚点钱好攒够两个儿子娶媳妇的钱。两人最大的默契就是省钱。这么多年,老郭从不在外面买东西吃,也从来舍不得吃自己的油葱饼,因为自己吃一个,能卖的就少一个。

 

所以他“就算是饿到胃痛,都会忍着回家吃饭。”

 


 

5.

 

早些年,镇邦路其实是个夜市,沿街摆满各种小摊,有豆花、茯苓糕、油葱糖薄饼,也有土笋冻、冰棍……

 

当时摆在街口第一摊的是对夫妻档,一个看摊子,一个注意城管的风声。后面的摊子着一个挨着一个,只要第一家的夫妻有动静,大家一挥手,一个传一个,几分钟不到,街上空无一人,全部消失在各个小巷和街道人流中,这场面就像沙滩上的沙蟹,一有声响,嗖的一声上千只密密麻麻的小东西瞬间消失,纷纷躲到沙洞里。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绝大多数街头摊贩都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了。有人选择转行,有人被迫躲进更偏僻的深巷里,也有些是上了年纪不堪重负,唯独老郭夫妻俩,还在继续守着。

 

街头江湖的“饭碗”,对老郭这种朴实的小摊贩而言,并不好混。城管和摊贩之间的微妙关系,常常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租不起昂贵的店面,只好跟城管打“游击战”。

 


尽管占据良好的“逃生位置”,但心有余悸的夫妻俩两眼总是不时地四处张望,脸上写满了焦虑和警惕感,仿佛盼着谁出现,又生怕他出现。只要听到一点风声,两人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入那些黑黝黝的深巷里。

 

“有时候远远看见城管来了,吓得手脚都软了,更别提跑了。”

 

自然,也有不走运的时候。肩上挑着重担的夫妻俩常常不敌一身轻的年轻小伙,一旦被抓住没收家当,至少需要赚足两三天才能赚回这笔“巨款”,心疼钱的淑华,有时会急得在家里偷偷哭。

 

可冷静下来,她也会反过来说“他们(城管)也是拿工资办事的,你说领导发你工资你能不干活吗?他们也不容易”。有时候,一些城管不忍心,给个警告就偷偷放走他们,淑华也都一一念起,感激在心里。

 


 

6.

 

今年6月份,老郭和妻子淑华同时收到一张通知,被告知需要“清场”,所有的小摊贩都不准许再呆街头摆摊,据说因为厦门要开国际级会议,没有半点商量。一开始,老郭还以为只要自己多加注意就好,直到一次他的推车被收走,就彻底死了心。

 

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时的,只要风头过了就会恢复。然而这却成了一场漫长的等待,从6月份到8月份,再从8月份等到10月份,他没料到自己这一休息,就是整整4个月。

 

这四个月,他如坐针毡,却不知道除了等风头过去,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就像身为一个摊贩,他从没想过自己除了卖油葱饼,或者攒半辈子前去租个店面,还能有什么出路。

 

他不知道,很多年前,挑扁担卖馄饨的“小绍兴”就走红了,还有磨剪刀的“张小泉”,现在成了城市名片。他也不知道,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都是靠摊贩积累起来名气和人气,最终整个城市都在受益。

 

这些事情他从来不去想,也绝对想不到。原本,这些事也不该由他来想。




沙坡尾首个吃喝玩乐资讯圈已上线!

进入艺术西区,点击菜单栏“混圈子”

32+商家全场九折的玩家卡免费领取中……


艺术西区 | 原创发布

----------------

欢迎分享

记者 / 公羽

图片由 公羽 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